80年前的9月11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從此,紫禁城這個昔日的皇城禁苑向公衆敞開了大門。爲了紀念建院80年,經過兩年艱苦的拍攝,中央電視台和故宮博物院聯合制作的12集紀錄片《故宮》在中央一套黃金時間播出。
其實, 中央視這次播出的只是精華版,按計劃,全面反映故宮的建築、文物和曆史的《故宮》将長達百集。精華版每集50分鍾,包括故宮是如何建成的、如何重建的;故宮的功能;故宮的館藏珍品;故宮博物院的發展脈絡等四部分。
《故宮》吸引了《英雄》的攝影師趙小丁、曾獲奧斯卡最佳音樂獎的蘇聰等加盟,自拍攝之初就得到了世界電視媒體的關注。中央電視台所屬的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已經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簽訂協議,雙方将共同制作兩小時的《故宮》國際版,並由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獨家代理其海外發行。
《故宮》中的動畫制作将近50分鍾,創造了紀錄片中動畫創作的新紀錄,比如故宮的修建過程、康乾盛世時的故宮原貌、場面浩大的典禮儀式的再現等等。在強調真實的紀錄片之中加入動畫制作應該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特種燈光設備沒有熱度
在兩年的拍攝中,攝制組每天面對的都是大量的曠世珍寶,有相當一部分藏品出于保護的需要,對于光線、環境都有嚴格的要求,這給拍攝帶來了極大的難度。比如,在拍攝《故宮書畫》這一集當中,涉及到了大批精美絕倫的
繪畫,有明宣宗朱瞻基皇帝《三鼠圖》、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唐寅的《事茗圖》、丁觀鵬的《宮妃話寵圖》等傳世名作。爲了确保這些價值連城的繪畫安全,使用了沒有熱度且濾去紫外線的特種燈光設備,在經過故宮博物院科技部專家的嚴格檢測确定燈光對繪畫沒有任何影響之後,方進行拍攝。繪畫對濕度的要求十分嚴格,必須保證在48-55℃之間,爲了保持合适的濕度,攝制組在拍攝現場不停地進行灑水作業,保證繪畫的安全。《故宮》編導之一的王沖霄感慨,他們現在對很多鏡頭並不滿意,因爲很多鏡頭“拍攝的角度是唯一的,而不是最好的”。
王沖霄介紹,故宮最美麗的季節是在冬天,《故宮》的主體拍攝時間集中在去年最寒冷的那段日子,而且由于故宮是旅遊景點,攝制組要避開遊人,往往拍攝是在早上和晚上。
展現“看不見”的故宮
王沖霄說,實際上故宮向遊人開放的區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這次拍攝當中,他們盡量多地去展示不爲人知的故宮,創作的指導原則就是拍攝“看不見”的故宮。所謂“看不見”,一個是指從來沒有被公開展示過的文物和建築,一個是指已經被大家司空見慣的文物當中拍攝到不爲人知的另一面,“不會公共開放的文物,在我們片子當中大概有四集重點來介紹,也就是故宮的藏瓷、藏玉、藏畫、一些具有西洋風格的器物,大量從前都是從畫冊上才能一見的文物。此外,使用了高清晰的攝影技術,全部采用電影鏡頭,應該是以往所有的攝影隊,包括日本、歐美的一些攝影隊都沒有拍到過的文物和建築,在這部片子里都會全面呈現。”
12集《故宮》内容簡介
12集《故宮》将從建築藝術、使用、館藏文物和從皇宮到博物院等四個方面,全面展示故宮輝煌瑰麗、神秘滄桑的宮廷建築、館藏文物,講述宮闱内不爲人知、真實鮮活的人物命運、曆史事件和宮廷生活。觸摸曆史跳動的脈搏,感悟衆多精英人物的命運,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見證故宮百年大修的整個曆史過程。
現将12集的内容簡介如下:
** 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
一座城市興起的開端;
一個國家轉折的焦點。
本集内容是紫禁城建造曆史的展示,在曆經百年的規劃、設計與修建中,也伴随著激烈的政治鬥争,大的曆史震蕩,本集将告訴你這座經典的古代曆史文化遺存是怎樣誕生的。
**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紫禁城在建後的二百多年里,不僅多次經曆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曆經了一次改朝換代,當時間留在十八世紀時,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文明輝煌,在乾隆年間宮廷建築、皇家園林的改擴建中達到鼎盛,奠定了故宮建築群的最終布局。
** 第三集 指點江山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民若水,君若舟;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作爲東亞政治地理圖上的要塞,北京已經占據了前後兩千多年的曆史了。自戰國時期以來,各朝就在此築城。中國曆史上三個皇朝的都城就在這里。紫禁城是明清兩代政治統治的中樞神經,紫禁城的政務功能,承載國運興衰。政令由此發出,通過遍布全國的官僚體系實現對廣袤國土的管理,同時根據反饋制定新決策。本集以明清政務不同入手,通過明清政務比較來展現中國封建社會政務體制的流程,並呈現其中細微的差別以及這種差別産生的巨大的曆史效應。
** 第四集 禮治天下
本集表現内容爲典章制度。作爲禮儀之邦的中心,紫禁城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禮儀活動上演的地方,舞台就是以太和殿爲主的三大殿。本集是以乾隆一代爲主,嘉慶道光爲輔的曆史線索,展現最重要的禮儀活動,包括:登基大典;大朝會(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殿試與傳胪;祭祀(天、地、農、祖)。同時,又穿插著英國人斯當東,“他者的眼光”叙事視角。所有的禮儀再現,所有的意義思考,就都包容在一個具有強烈戲劇張力的曆史斷片中。
** 第五集 皇帝的家
本集通過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曆史事件,包括珍妃井的故事、太子讀書、選秀女、光緒大婚、慈禧太後的日常生活等展開對宮廷生活各個方面的闡述。從生活文物到曆史故事,從曆史事件到宮廷生活,用客觀的角度揭開了宮廷生活的神秘面紗,向人們呈現出紫禁城中最真實的生活點滴。
** 第六集 故宮的玉
古人雲:“君子比德于玉。” 玉的風骨與精神已成文化。故宮里的玉沉澱著紫禁城的曆史,凝結著愛玉人的生命。這些玉器都是宮廷里的藝人們竭盡巧思,不惜工本,代表著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也是數代皇帝廣收博采所藏的珍品。我們将通過對故宮的玉的拍攝,折射出支撐著那段曆史,引領著那些生命的文化與信念。
** 第七集 故宮的陶瓷
瓷器作爲中國文化的精華,使得中國文化聞名世界。故宮的瓷涉及到宮廷日常生活及休閑玩賞等各領域的活動,它們蘊含著皇家的藝術性情,顯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與尊嚴,皇家的雍容華貴與典雅。通過對故宮的瓷的展示,又折射出陶瓷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中國陶瓷文化的内涵。
** 第八集 故宮的書畫
故宮是中國繪畫收藏、保存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中國宮廷藏畫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氣質最生動、最直觀的記錄者。本集将故宮藏畫的彙集、流失與回歸和民族的命運、中國文化命脈的發展與延續形成最鮮明的對應。
** 第九集 宮廷西洋風
故宮的館藏文物並不全是國貨,也有相當數量的舶來品,這些舶來品承載著明清時期中國對外交流的點滴脈絡,表露著中國封建社會最後數百年間泱泱華夏不同尋常的地位,述說著那個時期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是足以令後世自豪的天朝大國形象。
本集線索沿著西方宗教勢力滲透的腳步展開,展示了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與初步興起的工業文明的碰撞與沖擊,以及透過藩屬國貢品的中國風格,考量華夏文明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 第十集 從皇宮到博物院
明清時期的紫禁城是一座被封建皇權專制緊緊包裹著的宮城,盡管是整個封建國家的運轉中樞,執掌著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的運行方向,凝結了數百年來平民百姓的智慧和血汗,但大内深宮的門禁制度阻隔了平常百姓享受華夏文明的途徑。民國建立之後,清皇室被驅逐出紫禁城,随即建立了故宮博物院,從而使紫禁城走下神壇。
** 第十一集 國寶大流遷
本集主要講述故宮文物的聚散流變,關切故宮文物的曆史命運,向今天的人們說明,今日故宮博物院琳琅滿目的頂級藏品有著怎樣曲折動蕩的曆史命運,交待故宮文物分離三地的曆史原委。
國家殘破,民族危亡,國寶也遭遇到颠沛流離的命運。
新中國成立至今,在黨和說什麼支持下,100萬件文物的收藏數量使故宮毫無愧色地跻身于世界著名博物館之列。
** 第十二集 新的曆程 本集主要叙述1949年以後故宮的發展路程,新入藏文物的征集、故宮古建的維修、地下庫房建設、故宮數字化建設、正在進行的大修等内容。
在經曆了封建王朝的皇宮和初建的故宮博物院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曆史身份後,故宮開始了在共産黨領導下向更高領域推進的曆史進程。